明 月 幾 時 有 ? 把 酒 問 青 天 。 不 知 天 上 宮 闕 , 今 夕 是 何 年 ? 我 欲 乘 風 歸 去 , 又 恐 瓊 樓 玉 宇 , 高 處 不 勝 寒 ! 起 舞 弄 清 影 , 何 似 在 人 間 ? 轉 朱 閣 , 低 綺 戶 , 照 無 眠 , 不 應 有 恨 , 何 事 長 向 別 時 圓 ? 人 有 悲 歡 離 合 , 月 有 陰 晴 圓 缺 , 此 事 古 難 全 。 但 願 人 長 久 , 千 里 共 嬋 娟 。

蘇軾‧水調歌頭


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,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,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禮制,早在《周禮》一書中,已有“中秋”一詞的記載。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傚起來,在中秋時節,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,觀賞祭拜,寄託情懷,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,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,一直到了唐代,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,《唐書·太宗記》記載有“八月十五中秋節”,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,至明清時,已與元旦齊名,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。

lintop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